2015年4月28日下午,“理學之美”名師講壇第八講在我校建龍報告廳成功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做了題為“大數據與精準醫學”的學術報告,整個建龍報告廳全場爆滿,座無虛席,報告廳后面還站著許多慕名前來聽報告的師生。報告會由永利集團3044am官方入口院長王榮明教授主持。
陳潤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編碼核酸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會員;國際數據庫組織(CODATA)生物大分子專業組委員;國際純粹及應用物理學會(IUPAP)生物信息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任國際純粹及應用物理學會(IUPAP)生物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1992-1996);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200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2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2013年參與完成科普著作“基因的故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二十多年來在生物信息學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近十幾年主要從事非編碼RNA的系統發現與功能研究。
講座從“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結果開始,人類基因組包含30億對堿基,其中90%以上的序列為非編碼序列,陳潤生稱其為“基因組中的暗信息”。這些區域一度被認為是沒有任何功能的“垃圾DNA”,但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隨著生物體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復雜化,使得非編碼區序列明顯增加,這一趨勢表明,非編碼區序列必定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因此,對于非編碼RNA的功能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講到非編碼RNA的研究前景和值得關注的方向時,陳老師強調長的(>200nt)非編碼RNA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類RNA,并給出了幾個與疾病相關的長的非編碼RNA的典型案例。最后陳老師講到機遇變現實需要認真對待大數據,當前疾病治療中存在著共性與個性,實現精準醫學離不開生物信息學中非編碼RNA的研究。
講座時間有限,不足以讓陳潤生院士與大家詳述生物信息學領域所有有趣的內容,但他飽滿的精神、充沛的熱情、超凡的眼力與恒久的堅持已深深感染了在場的學生。報告結束后,陳潤生與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同學和老師們都踴躍提問,陳潤生院士一一給大家做了解答。陳潤生以其幽默風趣的講述,展示了老一代科學家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對科學質樸的熱愛。
本次活動由永利集團3044am官方入口和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聯合承辦,科學研究與發展部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