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領域:物理中的逆問題研究;材料物理中第一原理原子相互作用勢研究及應用;稀土功能材料中的原子級模擬計算。
教育經歷
1962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
1980~198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維拉諾互大學、IBM公司擔任訪問學者和研究員;
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與科學博士,199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工作經歷
曾任永利集團3044am官方入口副校長、國家高技術功能材料專家組組長、《中國物理快報》副主編。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材料研究會和中國物理學會理事。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起是永利集團3044am官方入口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863新材料模擬設計實驗室主任。
科研業績
在國際上明確提出凝聚態物理和應用物理中玻色、費米及晶格三大類逆問題,并發展了獨特而系統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結果。在晶格比熱逆問題研究中發展并統一了愛因斯坦與德拜的經典工作,在凝聚態物理的應用方面有首創性;黑體幅射逆問題的普遍解為遙感和天體物理學的應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國Nature雜志主編整版評論,認為是開創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雜志也都有專門評述,命名陳定理。在核結構、電路分析幻方變換群、靜電屏蔽、薄膜光學性質、調制法測焦點等方面都有過許多工作。在原子間相互作用勢庫研究中提出了由晶體結合能到對勢的嚴格簡捷公式并發展了EAM多體勢,為復雜材料性能預測建立了良好基礎。
他所貢獻的三類原子相互作用勢反演公式:第一類是單重結合能反演公式,主要用于金屬間化合物包括稀土金屬間化合物中原子相互作用勢;第二類是多重結合能反演公式,主要用陶瓷和半導體材料中離子相互作用勢;第三類是界面粘結能反演公式,主要用于界面兩側原子離子相互作用勢。對多種多樣材料結構性質的系統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礎。曾連續十多年主持多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關凝聚態物理逆問題的項目,主持八五、九五期間國家八六三計劃材料涉及與性能預測項目,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主持國家九七三有關原子相互作用勢庫的項目。
獲得獎勵
曾獲1981年美國CDC公司技術發明獎;1991年北京市優秀教師獎;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單人);1994年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意大利)資深研究員獎;2001年國家863計劃十五年重要貢獻獎、 香港理工大學2001年度杰出華人學者獎;2004年國家973計劃優秀個人獎 。